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互联网+农业”行动五雅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信息发布者:家乡愁
    2017-02-14 08:50:45   转载

    2016年,注定是雅安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在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的指引下,以建设美丽雅安、生态强市为总揽,以重建脱贫“双攻坚”为抓手,以农民增收致富奔康为目标,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全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农村呈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确定的发展目标任务。全年实现一产增加值增长3.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64元、增长9.5%。

     

    2016年,我市建成了一批产村相融发展的幸福美丽新村。

    图为名山区前进乡茶旅融合发展的南水村。黄健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6年,我市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稳定,“五雅”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全市以“五雅”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480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15万亩, “3+N特色经济走廊”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大力推进“1+8”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产业集群效应得到显现。建成四川雅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名山国家茶叶公园、芦山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天全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汉源县锦绣田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建成牛碾坪茶文化公园、红草村万亩观光茶园、中国藏茶村等集观光、体验、旅游和文化展示为一体的茶文化主题公园3个,成功创建“国家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带动全市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市有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5个,四川省著名商标23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89万亩,有机农业示范基地30万亩;有绿色食品产品130余个,有机食品产品80个。

      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行动,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上下游产业,着力构建良种繁育、标准种养、加工储藏、冷链物流、市场营销、品牌增值等农业全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发展壮大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做精、做强天府商品交易所汉源调味品交易中心和天府商品交易所芦山交易平台(简称“一所一中心一平台”),以“一所一中心一平台”为载体,畅通大宗农产品交易主渠道。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建设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新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00个,荥经县成功申报“2016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14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验收合格。全市已建成县级综合电商中心5个、电商服务站点341个。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收入持续增长。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以市场就业与产业发展为培训导向,打造劳务品牌培训精品,通过培训助推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劳动者致富。2016年,全市农村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7526人,岗位技能提升培训836人,创业培训811人,劳务品牌培训1358人。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35.9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2.45亿元,较上一年年增加4亿元,增长8.27%。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2016年,我市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总体要求,把灾后重建、扶贫开发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结合起来,坚持规划先行、产村相融、成片推进,大力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全市建成省级新农村示范县5个,启动实施第三轮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县(芦山县、宝兴县、荥经县)建设,新建幸福美丽新村200个,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35个;建成新村聚居点421个,完成“建改保”的村123个,新建农房2272户,建成农村廉租房42户。

      为巩固提升“百村示范”创建成果,加快推进“千村整治”工程,我市在2016年深入实施“四改、三建、三清”工程,全面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努力实现“净、畅、和、美”。全市开展“四改”11000户,建设沼气4000口,清理沟渠39000米,建设垃圾池(站、点)215个。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庄(社区)45个,省、市级绿化示范村25个。

      继续推进幸福美丽新村“1+35”标准建设,推进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资源优化整合,全面加强“1+7”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累计建成“1+7”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45个;建成高标准农田6.9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42万亩,推广配方施肥面积120万亩次;新改建农村公路910公里,新改建机耕便民道630公里,修复改造提灌机械1000台套10000千瓦,新增农村机电提灌设备150台套1800千瓦,新增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5.4万亩;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到11.29万口;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3.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群众生产生活更加现代化、便捷化。

      大力推进农旅融合,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坚持“产村相融、一三互动、农旅融合”的发展理念,以现代农业园区、农村新型社区、乡村旅游景区“三合一”重建发展为路径,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成功举办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验交流会。全市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8个、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6个、省级示范休闲农庄2家、星级农家乐230家。全市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35亿元。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统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多权同确”和登记颁证。全市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96.8万亩,确权登记完成率达到90%以上;集体林确权颁证完成851万亩,确权率98.37%;全面完成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确权登记颁证。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4.9万亩,集体林权流转122万亩。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五雅”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政策和项目扶持力度,加快发展一批示范性强、带动力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7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2家,市级龙头企业75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总收入达68.05亿元,同比增长10.10%,带动32.2万户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链。全市现有家庭农场65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531家,同比新增671家,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7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9家,合作社成员总数6.21万个,带动农户11.5万余户,合作社成员人均比非成员纯收入高25%以上。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意见》,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机制。指导各县(区)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完善《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资源管理制度》等,指导乡(镇)和村规范化管理村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开展贫困村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清产核资工作。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在明晰权属的基础上,将集体闲置房屋、集体土地、林地、水面、“四荒地”等资产和资源通过出租、转包、合作经营等方式进行盘活,收取租金和分红。全市预脱贫的150个贫困村中,已实现村村都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市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454.92万元,比去年增加174.34万元。

      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创新。深入推进金融扶贫惠农工程,加快发展服务“三农”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多种形式的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做活农村普惠金融。完善农业政策保险体系,规范和完善森林保险机制,探索建立茶叶、猕猴桃等特色农业目标价格政策性保险。

      着力推进重建脱贫

      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2016年,市委农工委坚持时间倒排、任务倒逼,扎实深入做好农业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按时间节点全面完成重建任务。对已完工的项目,抓好项目验收、移交、竣工决算等工作,切实抓好项目后续工作。对已经投入使用的项目,及时建立管理维护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好项目工程的效益,全面展示好灾后重建的成果。2016年7月,市委农工委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脱贫攻坚战中,市委农工委修改完善脱贫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扶贫政策措施、行动计划和专项方案,细化脱贫攻坚部署。落实“六个精准”要求,着力推进“精准识别”到户到人,扎实抓好“四本台帐”规范建设,按时完成建档立卡“五有”工作,切实做好联网查询准备工作。全面落实“五个一”帮扶机制。认真组织编制《“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确保“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计划做实落地,推动“五个一批”帮扶和13个专项方案实施。全年向摘帽扶贫村投入8344万元,用于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升贫困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坚持自力更生与政策扶持相结合,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为纽带,以土地股份合作、农业生产经营合作为主要经营形式,因地制宜探索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服务、投资参股等多种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